close
 
 
Q. 孩子上中班,班上有個男生很調皮,很聰明,說話動作都很大,也會欺負女生拉拉頭髮什麼的,但男生們好像都覺得他很棒,兒子有時會模仿他講話的口氣或動作,但我不是很喜歡他這樣,告訴他 : 你這樣說話很沒禮貌 ! 他會說 : 可是xx也都是這樣啊 ! 我們班的男生都這樣 ! 
我該怎麼辦呢 ?
 
 
3-5歲這個時期的小孩正值模仿期,我們可以發現愈是搞怪的行為,他們愈愛模仿。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新買回來的小車子組裝到只剩下四個輪子沒裝上去,然後跟小朋友們說,等一下你們 play time 的時候只能玩其他的車子,就只有這個車子不能玩,三令五申的說了好多遍。各班老師也都跟自己的學生們重複好幾次,強調一定不能玩這還沒裝好的新車子。然後我請老師們都藉口去上廁所,但其實只是躲在旁邊觀察會發生什麼事。果然,小朋友們對這輛新玩具車非常有興趣,大家七嘴八舌的圍在新車子旁,開始有人說坐進去試試看,有人說:
「不行!老師說不行!」
「沒關係啦!就只是坐坐看,反正輪子沒裝好又不能開!」
「新車子就是要馬上玩才酷!」
於是大家就慫恿覺得馬上玩很酷的小孩坐進去,小孩終於抵擋不了誘惑,坐進去車子裡。
這個就是同儕的影響力。 
 
我常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來上學跟同學在一起後,或是放長假過年回趟爺爺奶奶家後,小孩跟著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在一起學壞了。會說一些「 屁啦 」、「 吃大便喔! 」等話語出現,玩起來也變的特別的粗魯,喜歡動手動腳就不用說,而且對長輩的態度也很不禮貌。偏偏小孩卻很喜歡學成這樣,如果小孩身邊出現會帶給他們不良影響的朋友時,作為家長的應該要怎樣應對呢?
 
 
T. Grace's Time
 
1. 反向操作,滿足模仿欲望
我通常都會盡量滿足小孩這個時候的好奇和模仿感,既然禁止小孩是沒用的,而且他們只是透過模仿別的小孩,覺得他敢把爸媽平時禁止的行為話語表現出來很崇拜,你的小孩根本不想變壞也不是真的變壞,但是要是因為爸媽的反對而讓小孩養成習慣說不好聽的話那就不好了。
所以,我會讓愛說「屁啦!」的小孩說一天的「屁啦」。午餐時間老師問他要不要再吃他愛吃的蘋果? 他只能說 「屁啦!」,於是他吃不到蘋果......當他想叛逆的說些平時不能說的話達到滿足時,我跟這小孩說: 說了這麼多的「屁啦」有比較酷? 有比較開心嗎?小孩搖頭。在問這小孩: 當大人問你要不要蘋果時,你回答「屁啦」,這是有禮貌的樣子嗎? 小孩搖頭。這小孩從此不再亂學別的小孩亂說話了。
 
2. 冷處理,學會當個隱形人
一般小孩子的頑皮行徑,其實我們可以置之不理,因為愈制止,小孩愈覺得有趣。有時候小孩會故意做一些調皮行為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只要我們不理他,過一陣子他們便會忘記。
例如: 有小孩會在我幫他檢查書包時說: 喂!(故意不叫我T. Grace) 我會自己放書包妳不要管我啦! 我沒說話繼續檢查書包,其他小孩也跟著說: 喂! 我也不要你檢查我的書包,妳不要管我啦! 於是我安靜的檢查完第一個小孩的書包然後在他耳邊說: 喂! 你忘了放水壺了。小孩知道他對我沒禮貌,乖乖的說: Yes, Teacher Grace, 我馬上放。其他小孩並不知道我跟這小孩說了什麼,但都知道自己剛剛忘形了,就不再叫我"喂"了。
 
3. 不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就像這位媽媽問的問題一樣,通常大人制止小孩說話很沒禮貌時,小孩會回答: 可是xx也都是這樣啊 ! 我們班的男生都這樣 ! 大人聽了就更火,可能會回答小孩如下:「你們班的男生去跳樓你要不要去跳樓?」、「你這麼喜歡學他說話,那你去那個男生家跟他住在一起好了。」、「你的同學好壞、不乖、是不聽話的小孩」....等等。
這樣的回答,孩子仍然不知道為何動作大點是不對的,拉女生頭髮是不對的,說話不禮貌有什麼不對的,反而更讓小孩開始將維護朋友的橋築了起來,你把孩子推向了他人,小孩還不知道你的用心,真是得不償失啊! 
爸媽們處理這樣的情況時,首先不要將影響自己小孩的其他孩子立馬就貼上「那是壞小孩,會帶壞我的孩子」的標籤,聽清楚小孩跟你敘述事情的過程,小孩覺得大快人心時,大人先別急著澆冷水,問一問小孩: 「動手動腳發生在你身上你會如何?」、「別人對你說不好聽的話時你會如何?」。讓孩子明白 :他是你的朋友,你跟他玩在一起沒關係,但是你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玩的時候很開心,不會去想那麼多,但是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哪個可以做? 我相信你可以和朋友玩些有趣的遊戲,拉小女生頭髮或對人說些不好聽的話語不算是好的遊戲喔。
 
讓孩子知道爸媽不喜歡不認同的是他朋友的行為,而不是他的朋友。
 
爸媽不可能永遠幫孩子淨化環境。尤其是小孩進入幼稚園以後,父母能掌控的局面就少了很多。與其讓孩子日後面對身邊的不良影響並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了,不如讓他從小學習和各式各樣行為模式的人相處,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 
 
我想絕大多數父母要注意的是,當某個行為不良的小孩確實越界了,那麼斷絕往來勢在必行,即使讓小孩因此失掉了一個朋友,也沒有辦法。只不過,什麼才算是不可忍受的越界行為,卻是屬與爸爸媽媽的主觀選擇,需要每個家庭自己定奪。當事情演化到這個臨界點之前,我們其實還有很多訓練可以幫助小孩來判斷。
 
 
臉書粉絲專業 :
 T. Grace 說對話的不動怒教養 :https://www.facebook.com/theteachergrace
父母有任何教養上的問題,歡迎留言或私訊,讓T. Grace用專業幫你解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cher Gr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